「科技双眼啤」第六期 - 聊聊浏览器发展史与我们为什么看好 Arc

在此期播客中,我们一起探索过去的浏览器历史,以及我们到底需要一款什么样的浏览器,最后关于我们为什么看好 Arc 浏览器的前景。

可前往以下平台收听我们的播客:

本期文字转录由 @Fiona 编辑&校正

Cali:欢迎大家回到科技双眼啤,我是 Cali。

Rather:我是 Rather。

Cali:Long time no see 呀。

Rather:好久不见。

Cali:好久不见。可能大家会觉得,你们怎么这么久了还不更新,都已经一个多月了是不是。

Rather:对。上一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

Cali:对,主要是公司这边各种各样的忙碌的事情,然后导致我们就是一直没有办法去录制这些新的想法什么的。

Rather:现在我们的产品开发阶段好像要到了这个开发 Windows App 的阶段。那 Cali 你要事隔很多年之后再次深度体验 Windows  ,然后(Windows 系统)和 Mac,你觉得现在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Cali:不同点,那就是它不是苹果生态的。

Rather:对,对,对。

Cali:话说回来,反正就是(距离最后一次用) Windows  这么久了以后,因为我上一次用还是用 Windows 8 左右的那种时候嘛,就是比较久远之前的那个时候。然后后来 Windows  10出了,然后稍微用了一下,感觉不就是 Windows 7和 Windows 8的生了一个孩子,就变成了一个 Windows 10嘛,对吧?各自的好处都学了一下。然后直到最近这个 Windows 11出来了以后,加上它的这个叫「Fluent Design」的设计系统,对吧?有些东西美学上来看,的确是挺好看的,而且再加上 Microsoft 微软他们自己出的这些动画视频,动效的那个小宣传片,那个老酷了。但是你打开它的 App 就发现卖家和买家那差别(就出来了)。

Rather:还是有些20年前的影子。

Cali:对,(影子)太多了,反正就是知道他们是在往好的方向去走吧,然后微软的这个设计一直可能... 就是乔布斯也鄙视过他们,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现在再往好的方向走。然后有很多这些毛玻璃(效果)啊,然后各种各样好看的效果也是慢慢的学起来了。然后现在的话用久了以后发现,的确作为一个操作系统来讲,它有挺好看,又挺有易用性的一个角度。

Rather:那很很不错,那很不错,对,因为感觉上 Windows 设计包袱太重了,它很长时间占有的(用户)人群太多,所以没办法说马上切断所有的用户习惯全部改掉,所以他们要拖着很沉重的历史包袱往前走,所以可能在这个体验里面会产生一些设计上面的一些割裂。然后你在Windows 上面,我们现在其实打开电脑,说是打开操作系统,我感觉很多时候你都是用电脑来上网的,对吧?然后你觉得现在用 Windows  上网和用 Mac 上网有你感觉有什么区别?

Cali:因为就是我们最近都在用 Arc 浏览器,然后我现在到了 Windows 上面,我第一件事情做的就是打开 Microsoft Edge 去下载 Chrome(浏览器)对吧?然后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Safari 的存在应该就是用来去下载 Chome 的,然后 Microsoft Edge 的存在、或者 IE 的存在就是用来去下载 Chrome 的... 所以我也是(大众)人群之一。然后第一件事情去下载了这个   Google Chrome ,去安装了并且打开正常的这个浏览器的一个体验呗,因为这么久了,一直都是这种感觉。但是就是因为我在 macOS 上面用 Arc 这个浏览器用久了以后就习惯了这种方式,然后现在会感觉不用 Arc(浏览器)了就有点浑身不舒服。然后所以也是特别希望在 Windows 上面能够用到像 Arc 一样的这样的浏览器,所以现在让我比较不舒服的就是每次进入浏览器这个 Chrome 的界面就会感觉,好吧,又到了 Chrome。

**************04:18 第一次拨号上网**************

Rather:那我们可以试着聊聊,这个浏览器从时间线上来说,我们就是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然后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上网是是在1999年或2000年交界的时候,那时候还是用拨号上网,用的非常古早的 IE,就是 Windows 98 什么 IE,然后拨号上网还不能打电话,就占用那个电话线口,一分钟都刷不出一个网页的那种,我X… 但是就是忽然看见你和外界互动的感觉是很奇妙的。就是第一次用浏览器上网,哇,你瞬间就看到海量的信息向你涌来,它虽然非常缓慢,但是,它有很多信息出现在你面前,就感觉我(面前)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大门。你之前的话,第一次用浏览器是什么时候,大概是什么感觉?

Cali:哇... 真的,现在你要我说什么时候,我真的感觉说不上来,那段时间记忆很模糊。但像你说的就是的确那个时候,一上到互联网就感觉这个东西太神奇了,然后打开了一个新的窗户,一个新的大门一样,我差不多也是这种感觉,追溯一下历史的话,肯定就是 Web 1变到Web 2的这种,就是从只读变成了可交互性。 那个时候就是信息涌入,然后你又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评论交互,就是你参与这个互联网的贡献一份子。就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也是可能是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吧,然后去尝试用那个所谓的台式电脑,那个很古老的、很大个很丑的那种(显示器),然后打开 IE 浏览器,然后就看到那种现在看来就是没有写过 CSS 的那种样式的界面,然后最最纯骨架的那种界面,然后点进去看到那些新闻,全都是超链接一样,一个一个的,就那个时候我记得,哇,我现在原来有这么一个强大的获取信息的一个媒介。平常肯定都是看到自己的外婆外公就是在那里看报纸嘛,但是我们不一样,对吧,我们现在是班级里面比较酷的人了,我们是这街上比较酷的孩子了,我们用的是浏览器,我们用的是 PC ,我们这样子获取信息,就感觉当时,哇,我好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一样。

Rather:是的是的是的。我记得还有就是除了这个 PC 端浏览器就感觉信息忽然之间铺开的那种感觉,还有移动端。其实移动端的时候我们用浏览器就将这些信息捏在了手里面的感觉,我们开始用什么诺基亚塞班或者更更前(前卫)一点的那种,三星摩托(摩托罗拉手机)翻盖机已经可以开始上网,那个时候是就各种看 NBA 什么的,然后看什么 3G 网之类,看小说。那个时候也是很不亦乐乎的,那个用个 UC 浏览器还能省流量,对吧。

Cali:那个时候真的是福音,那个流量真的就是钱呐。

Rather:是的是的。五块钱,30元。

Cali:你现在一个网页,普普通通的一个网站(加载)都需要个45M,然后再来来几张图片,OK,十几20M没了。

Rather:对对对,之前你用手机上网是大概什么时候?

Cali:那个时候应该就是用塞班的时候,然后我后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候都已经是用 iPhone 在上网了,但是你说的那个塞班的那些时候,可能我比较模糊,但是我记得最深就是之前在(科技双眼啤)第零集聊到有Apple的那些事儿,就是当时看到那些 Twitter 啊,那些东西的。那个时候就让我觉得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哇,这么自由的一个东西,我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到很多,就是全世界的消息新闻,就特别神奇。

Rather:嗯,其实刚刚一开始说的,其实我们对浏览器这件事情是没有什么追求的,它是一个我们接触世界的一个窗口与渠道,然后大概在2010年交界的时候,就开始会想说我选择一个更好的窗口去接触世界,所以就感觉我要选一个更好的浏览器,然后当时国内的都是用什么360啊,QQ 啊,然后你打开它的首页就各种门户网站,就是它限制了你去了解世界只有那几个渠道,就是什么4399小游戏、搜狐新浪这种东西、邮箱,就那种特别国内化的一些链接,然后那时候我在思考是不是其实有一些更好的解法,然后我会发现就有种优越感,说找到了 Chrome,就感觉哇,这个东西(设计)很简洁,然后它又给你很强的自定义的功能,然后我就开始喜欢上用 Chrome 了,那 Cali 你是什么时候用的 Chrome?

**************09:37 第一次使用 Google Chrome**************

Cali:我记得应该也是差不多 2009–2010年左右,那个时候高中吧。记得就是用那个 Windows  ,然后在上面去经常浏览点东西。就是那个时候我记得还有网上很多资源啊什么的,迅雷那个时候也很火,去下载各种各样的看大片呐,看什么的资源。然后就得首先有个浏览器去用迅雷去下载,完成这一个闭环的操作。

Rather:然后再打开暴风影音,是吧。

Cali:对,暴风影音,差不多都是这些东西。那个时候都是回忆,而且对互联网的认识可能也比较浅吧。而且那个时候做网站也没有说要求特别高,大部分都是简简单单的一个 Layout 布局,然后你可以上去获取到一些信息,然后一些新闻门户网站,一些发资源的论坛 BBS,那些东西都是那个年代的出现的,其实到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对浏览器有特别高的追求。就是看到好哦,大家都在用这个 Google Chrome 的这个浏览器应该很不错吧,那我就试一下。然后后来就一直试着用,发现就挺稳定的,因为我那个时候对这些也不太了解,就只能用稳定这个词,然后快、稳定,那就差不多(等于)是挺好用的嘛,对吧?然后其他的那些国内浏览器好像就是感觉都怪怪的,有点在学(Chrome),然后但是又学不太好的那种感觉。

Rather:应该是骚扰性、干扰太强了,就是 Chrome 它是没有任何弹窗的那种感觉,就是它不会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然后国内的话它很多(浏览器)会有弹窗,然后很多东西都是乱七八糟塞到里面去,然后就感觉打扰到自己去上网(的体验)。然后当时用 Chrome 的时候也是,就像你说的,它其实最屌的一点就是它无感,就是你用起来就是感觉,浏览器应该是这样子的,但是你想不出来哪里好,它可能响应快、稳定,然后不打扰(影响上网体验),这可能是我们的当时认为可能浏览器比较好的几点。Chrome 从那时候开始就其实已经市场份额很高了,就是它一出来就好像干掉了一个次世代的产品,碾压了下面的 IE 什么的,直接就一直坐在这个市场占有率非常非常高的地位,直到现在为止也是。

**************12:15 全球浏览器的排位赛**************

Cali:对。以下这个数据是来自于这个叫做「Statcounter Global Stats」的一个网站,然后数据的话也已经是最新的2022年11月份的。所以的话可能跟大家看到的有些地方的这个市场份额稍微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就拿这个,份额来先说一说。我们先来聊一聊全世界的这个市场份额,就是首先如果我们先看全世界的这个桌面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基本上 Chrome 占到了66%。然后微软的这个 Microsoft Edge 达到了11%,它已经是第二名了,然后第三名才是Safari 9.6%,然后后面的话就是 Firefox 第四名7.1%,然后没想到 Opera 紧随其后在第五名(占额)3%。然后还有一个没人要的孩子,IE(在市场上)0.7%占有率。挺有意思的,然后如果再看一下手机端的话,就是全世界的这个份额,基本上你会发现还是一样的(趋势)一边倒,然后 Chrome 还是占有全世界66%,但是没想到就是 Safari,它却是第二名占到了24%,但肯定就是我们有苹果(用户)需要去感谢它,iPhone 内嵌自带浏览器,肯定很多人不想去换嘛。然后没想到就是第三名竟然是三星的浏览器哦,三星浏览器占了就是4.5%,第四名还是 Opera,然后第五名竟然是 UC 浏览器全世界有1%。

Rather:(UC 浏览器)全是国内贡献。

Cali:然后就是根据这两个就是全世界的市场份额来看,Chrome 基本上打败了后面几个浏览器加起来(总和)。就是 Chrome 一直是60%多,然后第二名是要么10%,要么20%,全都是还达不到60%,嗯,就可想而知,Chrome 现在这个简直占有率是非常惊人的。

Rather:然后因为我自己也查了一下 Chrome 的市场份额,我是在那个 Web 3 School,应该是很多学什么开发里面会有这个网站,它里面最新的数据也是很离谱,也不只是最新了,就是长期以来的数据,Chrome 都是一直在,可能在全端里面都是(占据)八成左右,(占额)就没掉下过百分之一二, 就碾压式的第一。

Cali:非常离谱了。虽然 Chrome 的(市场)份额这么强大都是60%,或者你说的这个八成这这么强大,但是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多两个例子。就这两个例子也是挺神奇挺让人吃惊的啊。首先的话就是在美国这个数据来源还是一样的,跟刚才这个「Statcounter Global Stats」,然后美国的这个数据呢,会显示在 Desktop 桌面端的浏览器市场份额稍微不太一样,Chrome 它变成了59%,然后 Safari 提高了17%,然后第三名 Microsoft Edge 也提高了13.9%,然后后面就是 Firefox 6.5%,然后Opera 1%,然后 IE 还是1%都不到。但是这回不一样了,因为你后面几名这个 Safari,Microsoft Edge,Firefox 这些加起来可以差不多达到了50%。

Rather:是的。你觉得这个现象为什么在北美会发生?

Cali: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全世界会包括很多就是亚洲啊等等的一些比较市场不太一样的地区,但如果光看美国的话,因为他们就是会有着很多 macOS 的销量,然后会导致 Safari 的这些使用率提高。然后可能也是因为最近,Chrome 的名声也越来越不太好嘛,然后很多人会选择坚持用 Safari。然后再加上 Safari 一直是「Privacy First」,它的一个隐私注重非常强,然后速度又快,再加上 Windows 的 Microsoft Edge,他一直在推崇它,而且现在他的体验也的确挺好的,我也用了一段时间,不用 Chrome 而是一直用 Microsoft Edge,然后发现因为他现在基本上也是用同样的这种引擎了嘛,所以可能体验起来都差不多,所以慢慢的Safari,Microsoft Edge 这两个(的使用率)在往上上升中,我觉得会有一定的趋势关联。然后如果我们看一下手机端份额的话,也是挺神奇的,那(手机端份额)这里的话(Chrome)大哥(地位)就被打了啊。 在美国的话,手机的这个市场份额占第一的是Safari,感谢苹果。Safari占了51%的市场份额,然后 Chrome 只占了42%,嗯,然后就是第三名是三星3%。 所以的话就是你可以看到51%的 Safari 和42%的 Chrome,基本上已经占据了这个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对吧?所以就可以看得出安卓和 iOS 的一个市场份额,基本上你可以看得出可能用 iOS 的人在美国大过用这个安卓系统的(人群)要多,所以也会导致这个就是 Safari 竟然打过了 Chrome 的一个事实。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的话,就是说在国内,我们所用的浏览器的一个市场份额大概是什么样的,就是如果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桌面端的话,毋庸置疑,Chrome 还是占了第一,但是比我们刚才看到的(Chrome 在)全世界的份额60%多要降得多了,这回Chrome 占的是37%。

Rather:哇,降这么多?

Cali:对,然后第二名大家猜猜是啥。

Rather:QQ(浏览器)还是360(浏览器)。

Cali:360(浏览器)占了将近20%,然后 Microsoft Edge 没想到挺强的,然后18%;然后第四名是 Firefox 6%,没想到QQ浏览器却在第五名5%,然后没人要的孩子 IE 是4.5%,基本上跟QQ浏览器很像。所以是360(浏览器)的成功,可以在这里看到,这是国内之光,(用户人群)用的是第二名的。那我们最后再来看一下,就是在国内用手机这边的浏览器市场份额。第一名没有想到我这边看到这个数据,它写的是53%的 Chrome,虽然我也不确定它是不是把比如说微信里面内置的浏览器,然后或者一些其他的 App,一般都会有个内置的「In App Browser」内置浏览器,然后并且你在做 iOS App 的时候,或者安卓 App 的时候,你都可以去打开内置的浏览器,而不是跳到你系统的浏览器,就这样的 App 的体验会好一点嘛,所以比如说你看公众号文章,你去看那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能那些都占了这个 Chrome 的市场份额,所以它可能会出53%这么高,然后第二名才是 Safari 苹果手机的内置19%。然后第三名也是我们的中国之光,UC 浏览器(占额)17%,差不多媲美到了这个Safari的级别。然后QQ浏览器(占额)6%,然后剩下的就不用说了,都是百分之零点多哦,所以可由此可见就是在国内可能的确是用 Chrome 这个内核去写的浏览器份额是最多的。

Rather:整个听下来就感觉手机品牌占有率和这个浏览器使用率其实有很很大的相关性。中间有一点,就是在北美那个市场里面,就有点像我在使用浏览器的那个感觉,就是刚刚 Cali 里你也说到那个时候不喜欢 Chrome,然后转到了使用 Safari 之类的,然后有更轻量、更快的响应速度,那时候我也很长时间用了一段 Safari,当然现在是用 Arc 了。然后为什么会刚刚就说 Chrome(有段时间)不招人喜欢?你会认为是有什么原因?

Cali:对,我觉得有挺多原因的吧。首先我觉得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原因,你可能会说是什么性能还是什么,但我觉得可能最大的原因并不是(性能相关)。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太高了。就是一旦一个东西市场占有率高的情况出现了,那肯定很多人就会持反面的观点去看这个东西,对吧。大家都知道了,百分之六十、百分之八十,你占了这么多(市场份额) Chrome,这么厉害,那我不想随波逐流,像这种人反骨情绪来了以后,他就不想去用 Chrome,然后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把 Chrome 各种所有缺点无限放大,然后去就是不断的(诋毁)。 但是就是发现,不管这个市场份额再怎么变,(Chrome)它永远都是列居第一,但是大家一直在这么骂,它还是位居第一,就说明肯定是有它自己的价值,而且他它是一个很好的浏览器。然后大家就不断的把它所有的细节缺点什么的是不停的在放大,只要有一点点毛病出现了、只要有一点内存泄露了,它只要多吃你一点内存了,大家就开始狂写文章去告诉别人、去布道别人说不要去用 Chrome 了,它是多么 Evil【邪恶,恶魔般的存在】,是一个世界的统治者,你不要去用 Chrome… 我觉得很多人肯定会有这种情绪出现。然后其次的话,肯定我就觉得它该存在的问题肯定还是会存在的嘛,就是 Chrome 它的内存占的太高了,然后不断的吃内存,然后大家都是看到,就是特别是现在很多在桌面端用了 App 全都是 Electron 做的。,然后就基本上是你下载了一个新的浏览器,然后你打开了这个浏览器这个应用以后,它会开三个进程,有 Renderer 这个渲染进程,然后有 App 本身的进程,然后还有它后面的一些 Process 的一个进程,就相当于你开了一个 App,就比如说 Slack、Discord、Figma 这些对吧,他们统统都是 Electron,然后就相当于你的桌面上面装了十几二十个浏览器不同的 App,然后去外面有个壳,然后这样子就会导致你的这个对笔记本或者对你的 PC ,台式电脑等等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然后这个时候达到了一个一定的瓶颈了以后,我觉得那大家都会觉得,“我不想用这么厚重的浏览器了,请找一找比较轻量的,能够解放一下我们的电脑,让它(电脑)不要受苦了 ”,然后这个时候肯定就会有不断的这些竞争者出来,然后去想打这个 Chrome 浏览器,所以我觉得就是有很多很多原因,然后会导致 Chrome 骂声一片,然后很多差评等等什么的。那 Rather 你会觉得你不喜欢 Chrome 的哪些?

Rather:我一开始没有用 Chrome 而转到 Safari 因为那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 Larry 说你用 Safari 会发现你电脑的续航会好很多,因为没那么吃性能,也同时发现了 Safari 的滑动,它会更跟手【Rather 意指 Safari 功能的丝滑之处,例如反应零延迟等】,然后整个的使用体验是很轻便、很轻量、很跟手的那个感觉,(比较之下)就瞬间就感觉 Chrome 非常的重(臃肿),加上我自己在 Chome… 它赖以成名的一个地方就「插件」(功能)嘛,那时候我已经用 Chrome 很长时间了,以前没有很克制的说去安装插件,导致全都是插件。然后到那个临界点就感觉开始觉得我需要这么多插件吗?好像也没必要吧。

Cali:你装了多少个(插件)?

Rather: 我忘了,可能几十个都有,就上面那一排那个地址栏剩不是很多(空槽),就都是各种插件,就笔架可能都装了几个。

Cali:太多了,太多了。

Rather:那就感觉没必要说一定就是(插件)它们那个实用性也没有说特别强,特别刚需。然后不如轻量出发,再去过一种新的生活吧,就人们对这个就是什么物理学里面的一个「熵增」的感觉,(人们)会开始讨厌混乱。就是一个东西把它变得越来越乱、越来臃肿之后,他会想去逃离,想去重新开始一件事情,所以这是我逃离 Chrome 的主要原因,然后我也忘了是不是还有说当时 Chrome 对隐私方面就是也不太友好,因为 Apple 一直以来都是标榜它的隐私怎么好怎么好,然后现在段子说就是一个人的浏览器记录... 就很明显能说明问题,是吧?如果你交代出你的浏览器记录的话,你的整个人会原形毕露。

Cali: 是无痕模式用的少了呢,还是?

Rather:没有,就感觉有可能 Chrome,那时候还是感觉谷歌是一个广告公司嘛,还虽然比百度好100倍,但是他还是在不断收集你的用户数据的,然后 Apple 是没有,它是说它很保护你隐私,它就不会侵犯你,所以就转去了Apple,转去了用 Safari,然后其实 Safari 体验也很好,但是用久了之后,发现还是就是插件会有点缺失,然后加上出了一些新的(浏览器),比如说 Arc 之类的,就转去了 Arc。

Cali:因为其实 Safari 的话,每年WWDC它都在变得更好更强对吧?又结合了现在的这个 Focus 专注模式,你可以有不同的这些 Tab Group,各种各样的标签组合什么的,又可以多人共享等等,听起来很 Fancy,但是的话其实就是我觉得 Safari 它还是缺了这样的一个生态,尽管它已经开放了所谓的在 App Store上面下载 Safari 插件对吧?它不叫插件,它叫扩展,然后我看到也是有人去把那些 Chrome Web Store 里面的插件去转成了这种 Safari 兼容的版本。然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就比如说有些东西你每次打开都要设置一遍什么的,就最后还是觉得 Safari 在这一方面做的不太行。所以我当时也是有一段时间很想去爱,或者说一直用下去,但是就最后还是投降了。

Rather:哦,忽然我又想起来我为什么会用 Safari,就是那时候也是苹果的原教主义者,就是这种,就是一定要用能用它的默认 App,就用它默认 App,然后有那个思想出现,加上 Safari 它是多端同步的。就是如果你用苹果手机,然后你再用mac的话,就那个同步会做的很好。也是它手机的感觉用的比较好,所以就感觉可能桌面端也是会做的挺不错,就会用到了这个Safari。

Cali:但是呢,作为一个开发者来说,我们都是很痛恨他的。我们大部分都是在用 Chrome 做开发。每个网页 Web Page 写 CSS 为什么在 Safari 里就这么乱呢? 这个圆角这还露出来了这么恶心。所以 Safari 它好是好,但是经常会被大家拿来开玩笑,当做是开发者的噩梦。

Rather:的确是(有同感),就有时候用 Framer 做网站的时候也会发现其实兼容不是特别好,就是和(对方)在 Discord 里面沟通,(Framer)他们其实也是通过那个 Chrome 那边去开发的,然后主要也是适配 Chrome,如果 Safari 出现一些问题,他们也是会表示束束手无策。

Cali:只能丢到(Framer)他们的那个,晚点再修复的列表里。

Rather:对对对,没错,没错。

Cali:所以的确跟 Safari 是一个爱与恨的故事。

Rather:的确是,的确是。

**************29:55 “永远的”老大 Chromium?**************

Cali:嗯,那其实过去的话,有好多好多浏览器都出现在了市场里面,然后如果我们稍微聊一聊其中的话,有一个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 Chromium,因为 Chromium 它就是谷歌它为了发展这个 Google Chrome 的浏览器而发布的一款这个叫开源的浏览器。然后基本上 Google 的这个 Chromium 和 Google Chrome 分享的大部分的这些代码和功能,但是它内部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嘛,因为 Google Chrome 是要给用户客户去用的,然后 Chromium 本身是一个就是引擎相关的嘛,但是 Chromium 就是被 Google 给发布出来了以后,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就开启了下一个互联网的这个浏览器竞争大门。那么这个时候就代表着 Opera 在2013年的时候,他们用 Chromium 开始去把这个 Opera 浏览器给它重新设计一下,然后做内核,出来了这个浏览器。然后后来呢,在2016年的时候呢,Brendan Eich 他是 JavaScript 的创始人,然后他当时看不太爽这个 Google Chrome 的一些现象,然后他创了这个 Brave Software 公司,然后推出了一款就是以「快」,「隐私」又「安全」这些为口号创了一个浏览器叫 Brave。我相信应该有些人应该也用过,然后这个浏览器它也是基于 Chromium,然后用当时的 Blink 渲染引擎开发的,然后它就是内嵌的很多防止广告追踪啊、防止跟踪器啊,这些非常注重用户隐私的一个浏览器,相当于就是大家都矛头针对了,都在想说 Google Chrome 不行,我们要打一打你对吧?然后都出了这种不同的浏览器。然后后来呢,到2016年,我记得呃,Vivaldi 那个时候也发布了,然后它就是很搞笑,他是 Opera 的前 CEO 的一些人就是很看不爽 Opera,然后退出了,发起了一个新的浏览器项目。他们当时就觉得就是我们需要的这个浏览器,就是自定义性要非常非常的强,同时也要保护隐私,就是因为看到了 Brave 这些东西。然后广告拦截啊,以及丰富的这些 Tab(标签页)的管理方式,各种各样的强大的功能。其实我觉得就是后来很多这些想做浏览器的厂商,他们都在针对 Google 去所谓的卖数据、去做文章,就是说我们要内嵌的很多功能,必须得有什么广告拦截、防止追踪器啊,我们注重用户隐私,都玩 Apple 的这一套,他们拿这些东西想做一些新的浏览器,希望大家能够去用它,但是其实结果就是我们看那个市场份额已经看出来了的。

**************32:45 三剑客之一 Firefox?**************

Cali:然后那我们每次提到浏览器谈到 Chrome 的话之前也基本上会谈到另外一个,那肯定就是 Firefox,火狐作为一个浏览器来说,一直都是挺不错的一个存在嘛,因为大家一说,哦,我不用 Chrome,没有什么,那就 Safari 或者 Firefox,当时这个三剑客基本上是在浏览器里面挺站得住脚的。然后 Firefox 呢,一直可能也是因为它免费,而且它又不走 Chromium 那一套,但是直到2017年,我觉得它就是出了那个 Quantum 的一个新版的引擎渲染的,然后就是所谓的声称快了速度至少两倍,然后又少占了什么多少三倍的内存... 而且加上 Firefox,其实它一直都对开发者比较友好嘛,我看到它有很多 CSS 功能,当时我记得 CSS Flex Box 布局、Grid 布局等等的那些东西刚出来没多久,它就已经支持在那个底下有一个 Inspector,你可以在右侧看到它就是各种各样的一些可以调动,你不需要去修改 CSS 就可以在那上面玩一玩那个 CSS 的一些属性什么的,挺有意思的。然后如果聊到这个 Web 开发的话,就基本上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就是2017年,那个时候有一个浏览器叫做 Sizzy,然后它最近黑五也打折了,有个终身的半价,我差点就买了。

**************33:55 开发者友好浏览器 Sizzy?**************

Rather:(Sizzy)它有什么卖点,它有什么不投的价值吗?

Cali:其实 Sizzy 做了这么久了,我觉得它也是挺强的,一直活到现在。他的初衷就是为了开发者而开发的一款浏览器,然后就是方便开发者一般我们在做 Web Dev 的时候都是需要适配桌面端、适配浏览器在手机端对吧,iPad 端各种不同的屏幕尺寸,所以它就非常照顾这种开发的东西,所以它会有就是你一个界面下面它出来一个 iPhone 的 Frame,然后它出来一个iPad 的 Frame 又出来了一个就是你自己浏览器差不多一个桌面版的一个 Frame,就你可以多端同步一起看、一起去滑动,然后这边你 CSS 稍微改一下,看看是不是多端都是 OK 的,我记得他后面还出了一些什么跟游戏有关的东西,就变得挺强大的了。

Rather:(对)开发友好。

**************35:08 终于“弃暗投明”的 Microsoft Edge?**************

Cali:开发非常友好,对,然后的话就是像微软它一直做这个 Microsoft Edge,直到我记得2018年,它那个时候正式宣布要用 Chromium 来做开发了,我记得那个时候风波不小啊。就基本上都在谈论,“哎呀 Microsoft,你们终于要放弃自己那一套了嘛?”然后去投向 Chromium的怀抱。然后最后他们还是 Cave,投降了。然后选择用 Chromium 给 Edge 去做开发,然后2020年就出了这个 Microsoft Edge 的正式版。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有个大学同学,他一直在用 Edge,他是那种很喜欢微软的那种人,然后他就说好,我要用这个 Microsoft Edge 我不用(macOS)。因为他当时是用 macOS 的,他是属于很喜欢(Microsoft)这个东西,然后在 macOS 上面一直用这个 Edge浏览器。

Rather:所以他是一个喜欢微软的人,但是用 macOS。用 MacBook,然后要在里面装个 Edge 浏览器。

Cali:对,要在里面装个 Edge(浏览器),然后一直用 Edge。好像现在还在用,没记错的话,很执着... 然后其实基本上浏览器发展到现在,很多创新的点子都已经被大家挖掘完了嘛。然后到2021年的时候,有一个新鲜的浏览器出来了,当时他们叫做 Mighty 这一个 App,但是很搞笑,就是他们是一个要收费的浏览器服务。

**************36:26 一个月30刀的 Mighty?**************

Rather:一上来就收费。

Cali:对,这一上来就收费是30刀(美元)一个月。那这个时候你可能想说哇,你们到底是什么浏览器这么值得我们用嘛?他们的这个创新的点子,我到觉得是挺好的,那就是他们用云端服务器去帮你渲染,然后再把画面传回给你。就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Google 有个东西叫 Stadia。

Rather:这刚刚不是倒了吗,前两个月。

Cali:对,(项目)被砍了对吧,然后国内大家应该也玩什么「原神」对吧,就是所谓的云游戏。你不需要自己在这里电脑上面玩游戏,而是远程一个服务器的游戏机,你开启了它,然后你连进去,然后你就可以假装你是在那个电脑下面在玩游戏,然后再把画面传给你,这个就需要去做这一方面的延迟优化,然后对你的网速要求也是非常的(高),需要稳定、需要很高的带宽才能确保你就是有个在本机跑的那种错觉。所以就是他们这个点子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基本上你可以把所有的那些 App 删掉,然后你直接用这个 Mighty 这个 App,然后让它去云端的服务器去渲染那些网址,然后甚至你也可以打开 Figma,对吧。你打开各种各样的 Slack 什么的,就是全部是基于 Web 的 App,然后它再传回给你。这个时候你花的带宽只是他那一帧的那一些的图片的带宽,可能不一定哪一个多一点,就可能你说图片久了以后可能带款也会更多,还不如人家直接传文字回来。但是就是他们这样的一个点子我就觉得挺新颖的,但是没想到就是他们要花每个月你要花这么多的钱才能支持这个服务,所以可能最近他们也不是特别的景气,看他们一直在内部测试版,已经测试了一年多了,然后也不知道他们的发展前景如何,但我觉得可能比较难存活。你像 Google Stadia 那么大的一个服务都被砍了,所以(不好说)。

Rather:那可能是比如说那些 WebGL(3D 网页)这种网站,如果就是更普及的话,我感觉这个点子还挺不错,因为有很多比如说性能不太行的那些电脑需要这样子,那肯定前提是要这种非常前沿技术普及到下面来,对吧。

Cali:成本太高了

Rather:对对对,超前了。但是现在的电脑能跑这些也不奇怪了,如果能花30刀一个月,你说买一个好电脑,我觉得这个产品定义就有点挺有趣的。

Cali:(这个例子)听起来像,你是租房还是买房?

Rather:对啊,就感觉这个得服务于就是用就很老式电脑的人,如果我的电脑性能足够好,我也不需要这样的服务,我感觉对网页渲染一些能力来说,它又没有到游戏那么高的要求,就还是那个(想法)点的话有点(贵了)。

Cali:可能稍微过了,没有这么大的必要。而且现在苹果出大招了,每一次出了这个 Apple Silicon 芯片 M1, M2 的一出碾压多少业内的那些竞争对手。

Rather:对,那些能耗比、那些性能都都是碾压级的,那用个这个就完事而了,都没有什么压力了,那这浏览器的就是市场来说还是感觉上是挺小的。

**************40:26 小清流零重力 Moonvy**************

Cali:然后2022年我们有两款个人觉得还不错的浏览器,然后一款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 Arc,当然我们已经是每天在用的这个 Arc。然后基本上我们公司这一边每个人都在用,已经变成我们公司级别的浏览器。然后还有一款浏览器也是最近看到就是 Moonvy,他们这个月维团队,开发的这一款叫「zeroG 零重力浏览器」,然后这个点子我觉得倒是挺好的,就是它一个无边界的这种画布 Canvas。作为一个浏览体验就很像 Figma,然后你可以同屏放多个不同的网址,然后多大二维的,你想怎么拖怎么拖,是的,然后我觉得就是这种应该会挺适合多任务同屏这种操作。

Rather:对对,这个真的也是我之前第一次用的时候就感觉,哇,这个点子是真的很强,也很佩服他们。然后月维还在做设计师,Newsletter,非常屌的一个团队。

Cali:非常强。呃,(月维)他们没有给我们钱啊,我只是在这里推荐,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对吧,挺不错的。

Rather:对对对。我感觉 Moonvy 他们团队也不是很大吧,就很少见说国内有人想去做浏览器,其实除了你说 360、QQ(浏览器)那种的话。

Cali:(Moonvy)他们真的是一股清流了,做的那些产品我看了也是界面非常简约,然后用的设计的语言也都挺精美的。那 Rather 你觉得好的浏览器大概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浏览器呢?

**************42:17 浏览器的哪些功能吸引我们**************

Rather:其实就是浏览器作为每天我们和其他人交互的工具,手机可能是个硬件,但是浏览器就是你的软件的窗口。我觉得它最重要就是就是刚刚说到的一点,就是「无感」。就是无感包括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你点到什么,它就马上响应什么,就是想要什么就马上得到什么。然后正确的去呈现一些内容,就是你要看到的信息是媒体那边内容想给你呈现的,你也很好的能接收到。最重要还有一些隐私(问题),然后没有病毒(威胁)这种安全最底层的需求是一定要有的。就这里可能要说,假如说可以不用国内浏览器的话,就不要用国内浏览器,因为其实如果你用国内浏览器的话,你就等于脱光了身子在它面前。

Cali:但这个地方可能(无法避免),很多人用360浏览器应该就是为了上网银什么的。

Rather:对对对,是什么有兼容 IE 内核嘛之类的。但是当然可能相对于用户隐私来说,我们国内可能没那么太注重,就是说自己的用户隐私会被用到什么程度,还有会不会被观察到。可能大家都为了方便而去选择说不在乎这些,但是一些频道里面就有人说到,现在的国内浏览器用的 Chromium 的内核还是停留在80几,现在 Chromium 的内核在 Chrome 里面已经是100多了,它很多的安全更新其实都没有跟上。然后他们还是在为他们更好的收集一些信息而去服务的,所以如果你选择了所谓的便利,可能会失去更多的代价。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注重一下自己隐私与自己的安全。

Cali:对,学到了。

Rather:然后浏览器它作为一个工具来说,就是它需要在一个复杂和简单之中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就比如说它应该给一些真的很研究用户体验的人,就是会发现说这个浏览器应该给大多数的用户一些什么体验,一定要对浏览器这个过度自由的东西一个更好的定义,然后可能会让出现了这些好的定义之后,你会发现,哦,原来浏览器还能这么好用。就像如果你用 Chrome 的话,你能载很多个插件,但是攒了那么多,它不一定让你的浏览体验更好。如果有一些真的很好的专门研究用户体验的人,(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到浏览器上面来,更缩窄范围,定义更好的用户体验,那应该是更对的。然后 Cali,你怎么认为?

**************45:28 小而美个性十足的 Arc**************

Cali:嗯,我的话肯定一直都是认为... 因为我基本上用产品,我第一个注重的就是 UI 和 UX。你的功能再强,吹的再牛,我最后还是会回归看到你的这个跟用户交互的最核心的地方,也就是你的界面。然后还有就是我在交互的时候的一些逻辑,你的 UX 设计的怎么样,对吧,你有没有在为用户着想。所以我会对很多小的细节方面会挺注重的。就拿 Arc 的例子来说的话,就可以说比如说你每一次做了一些操作,然后它都会有个小的 Toast 的那种弹窗出来。就比如说在右上角,当你复制了这一个页面的链接的时候,它会有一个很有意思很有趣味的一个pop 的一个 Toast 出来。那个很小的一个东西,他们可以完全没有必要(做出来),用一些比较原生的API,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的出来一个小小的弹窗,就说你的链接被复制了,就完事了呗,但他们只把这些比较小的细节拿捏的就非常的准。所以像我这种比较注重 UI 和 UX 的人就会很喜欢这些小细节。然后再包括他们的那些所有的功能的背后你都可以看到,包括他的第一次的用户开箱体验,对吧,它出了那些动画动效什么的,它也是完全可以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他们都选择做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很注重这些地方,他们希望找到也是注重这些的点的人去使用他们的浏览器,他们肯定也不希望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人用我们的浏览器,而是我希望跟我们有比较相同价值观的人去跟我们一起用我们的这款浏览器,我们是为那些人去开发的,我们是为那些人去服务的。对,所以我会觉得我就刚好是落在了 Arc 他们的那个(用户)人群范围之中,所以我是比较注重这些 UI UX 的细节的。所以像你提到的话,像其他那些,比如说无感啊,然后性能好啊,然后安全隐私啊,那些我觉得都是比较基本的浏览器,好的浏览器该有的一些功能。然后如果你再说往体验上走的话,就是我会想说那些小的地方是我会比较注重的。

Rather:嗯,就是用很多细节来堆砌它的用户体验,它每一个交互的反馈做的很好,然后开箱的那些仪式感。然后他怎么去理解浏览器这个产品,他们在给浏览器划一些什么界限,然后拓展一些什么浏览器应该有的功能,他们这个团队其实是在思考怎么样把一张白纸做的更对。

Cali:如果提到我们一开始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在 Windows 上面我很想用 Arc(浏览器)... 其实不瞒大家说,他们已经在开发 Windows 版的 Arc 了。我们稍微聊一下 Arc 的一个发展前景吧。最近挺多新闻的,大家估计如果你关注一些科技圈的话,你肯定会知道有很多人在发 Arc 的邀请码。我觉得他们这个邀请机制做的挺机智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是用了一个「用户自驱」的方式去做这个宣传以及推广。很多其他的那些(品牌)各种各样的 SaaS 或者什么样的 Product 产品的话,他们都是内测机制。现在大家都必不可少的你要做一些 Closed Beta 内部测试版,但是他们都是属于你要拍排队等候的那种东西。但是 Arc 他这个(宣传)手法就挺好的,你可以让已经有访问权限的人,它每周给你五个码,然后你发给你的亲朋好友或者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就相当于你又在做善事,然后你又在帮了 Arc 做宣传,还是免费的帮他做宣传。然后与此同时,就是像这种东西变成了一个 Marketing,就是我觉得比较天才的一些地方,他们也是拿捏的比较好,而且这一个体验来说的话,就是他做了一个 Arc 的那个邀请码的一个小弹窗,也挺精致用心的,可以相当于传递了这一份 Arc 想要的效果吧。所以就是成功的(说服我)在各种论坛也好,Twitter 也好,很多地方去发给别人,人家都会拿到了,都会觉得就是挺感谢的,这是我就觉得他们这一个(宣传手段)就做的非常好。

Rather:小而美,它整个调性就很足。然后还有就是它圈层足够小,对吧,就有个词叫什么小众优越感之类的。

Cali:我们都是少数派。

Rather:会有这种东西,然后也会吸引到更多(用户),就是知道了这个信息去想要,这个就是自驱的想要这个东西,就是会组织一个更高质量的圈子。

Cali:然后的话就是稍微(讲)一些背景故事的话,因为 Arc 他们的公司挺有意思的,叫做 the browser company,如果翻译成中文,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深圳有一家叫做「深圳浏览器科技有限公司」,当你听到的时候,你会怎么感觉?“他们应该是做浏览器的吧?”

Rather:“他们或许是做电脑的?”

Cali:“碰巧做了个浏览器”,但就不管怎么说,他们在纽约成立的,然后 Josh Miller 这个 CEO 带领着他们这个团队,然后我记得也是在三四个月前发布了有个叫 Internet Computer 的一个视频,他谈论就这个 CEO 谈论他对这个未来浏览器的一个看法,嗯,然后在那个视频里面,我觉得就讲的挺好的,讲了他很多的这个未来的愿景,对这个互联网的一个憧憬,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东西都是属于 Web first 对吧,就是你对很多 App,你都是可以直接在浏览器里面完成的,再加上疫情等等的东西,促使了大家都在浏览器里面去完成工作和协同,所以我觉得浏览器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以后的一种新的操作系统的一个形式,就算你有原生的操作系统,你应该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也是在跟 Web 打交道,所以就是看到了他们一开始做 Arc 的一个初衷,而且也是觉得现在市面上的浏览器实在是达不到他们想要的那种效果。然后最近也是新闻不断啊,可以感受到 Arc 或者说 the browser company 他们在不断的累积这些人才,就为了以后让 Arc 变得更好。所以就是在今年的10月14号呢,他就是招到了这个前 Instagram 和Slack 的一个首席工程师,叫 Dolapo 的一个人。紧随其后呢,就是在11月1号的时候,一个重磅新闻,那就是 Chrome 联合创人和它的那个 VP 叫 Darin Fisher。你一个 Chrome 的创始人跑过来要开发下一个新鲜的浏览器,就是这种新闻我觉得是非常难见的,然后当你听到的时候就感觉啊,Arc 你们真的是比较有未来了一样的那种,从之前可能稍微有点质疑会转变成 “哇,现在有大神加入了”一样,把 Chrome 的一些成功能够也许带到 Arc 的未来里面去。

Rather:他加上他那些 Clip(视频片段)也是让人感觉就理想主义很足,就是它那些是看完之后,它是有些反商业的感觉,然后我们是要做一个很理想化的产品,那种感觉,就是看完我会认为我在使用的产品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就是就是把整个就是浏览器的价值要放放大很多倍的那种感觉。

Cali: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浏览器那么简单了,它升华到了很多不同的层面。

Rather:就期待值也变得很高。

Cali:信心满满,就你会觉得 “哇,这是一个挺强的强心剂”,就给你打了一针,然后我们也是觉得 We’re in good hands,就是我们有很强的人会继续把这个产品做的越来越好,尽管他现在已经我们觉得很好了,对吧?然后呢,就是后来11月中旬吧,也就才几个星期前,他们宣布了大家都在疑问的地方,“你们是只做 mac 嘛?” 那他们很多这个 Founder(创始人),他们这些顶层的人都是对苹果有一个热衷的嘛。然后他们的首席工程师出来出了个视频,就说他们已经在开发 Windows  版的 Arc 浏览器,而且呢,如果你是玩技术的话,你可能知道就是现在写 macOS 或者说苹果生态离不开的就是 Swift 这个语言,然后请不要怼我说 “OC(一种编程语言) 也可以啊”,但是。 就是没想到他们竟然说要用 Swift 去开发 Windows App,并且已经有一个小雏形了,就当时我看到觉得非常非常不可思议,作为一个技术宅来说,这是,我觉得如果是放在我自己身上的话,我觉得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如果我我做到了这种事情的话,就是完成了这种跨端的一个联动的感觉,因为用 Swift 这个很好的语言,然后在 Windows 上面跑起来,我觉得就是一个双赢的这种感觉,而且 Windows  的确我也是觉得需要 Arc 一样的浏览器能够让 Arc 以后走的更远。然后紧随其后的就是我们录制期 Podcast 的前两天又有一个新的重磅消息,那就是 Tumblr 的一个第一位设计师,然后来变成了设计总负责人,而且他后来还今年在 Slack 当了一下设计副总裁,他就是叫 Peter Vidani。然后的话他加入了 Arc 或者说 the browser company,让我觉得,“哇,这个你们到底有多少个大招还没有放出来?你们招了 Chrome 联合创始人还不够是吗?你们打算要把业界的大佬全都召集一下?”,打算召唤个七龙珠还是怎么样?就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对 Arc 的这个前景真的是越来越看好了,嗯,对信心也是越来越增加了。

Rahter:你认为 Arc 有什么好的点,就除了那些小细节之外,有没有说哪些产品的点很打动你?使用习惯上面来说,对比其他浏览器你会觉得耳目一新的(优点)?。

Cali: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试用 Arc 最打动我的肯定就是它的一个初次的用户体验,然后当然你可以说那个东西不能算是一个 Feature(功能),因为你是第一次体验完了以后再也不会体验到了嘛。但是可能后面的话,就首先毋庸置疑它的一个置顶的交互,就是有最多是八个吧,那个对叫 Favorites 的一个收藏夹在最顶上,然后他那里的一些小交互是让我觉得非常不错的,因为我在 Chrome 里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我有一些置顶的 Tab(标签页),经常如果我 「Command + Q」关掉的话,再回来它就没了,就是它没有一个持久化的一个感觉。嗯,但是在 Arc 里面呢,就是你可以把很多的那些你经常要收藏起来的东西放到最顶上,就变成了一个持久化的收藏,就不会像 Chrome 经常要去收藏夹里面找来找去,翻来翻去,然后再打开,对吧?所以我觉得这是 Arc 做的,从(产品交互)底层来说,他就已经思考了,很多东西是需要在侧栏,然后并且常驻在那里的,所以我觉得常驻应该算是我觉得不错的一个关键词,嗯,可以让我少一点就是找 Tab 的焦虑。

Cali:以及的话,第二点应该我想说的就是它的一个 Spaces(工作区)的一个切换,或者说叫 Profiles(资料模式),后来出了一些新的功能,就是它的一个侧边栏,你可以换不同的就是主题颜色啊,可以换它不同的这种材质的那种感觉啊,还有你可以分离工作和生活对的不同账号啊等等的,就是做了很多细节在里面去。然后最后的话,我觉得就是 Arc 他后面出的一个新功能叫 Boosts(体验增强),那个 Boosts 的话就很像 Chrome 里面你去加载的一些插件,只不过你是可以直接写一行 JavaScript 或者写代码直接在里面去跑出来,所以就相当于是一个你不需要去自己发布一个 Chrome 插件,而是你直接稍微懂代码的话,可以稍微写一点东西,让你的浏览器体验变得更好。嗯,而且你还可以把比如说 GitHub,或者说你把淘宝等等变成你自己想要的主题,然后我觉得(Boosts)是非常强的一个功能之一吧。

Rather:我是认为 Arc 它在对整个网址这个就怎么区分或者怎么归类,他们做的很好,然后他们一开始最开始打的那个点叫什么 Split view(分割视图),就是那个东西也很很有趣,就是他可以将不同的网站,就是两个网站或三个网站拖到同一个窗口里面,然后他们可以 Group(组合)在一起,然后同时又可以拉到最顶上,就是那个刚刚 Favorites(收藏区)那个区域,就是你比如说我现在做设计的话,如果我经常看 Behance、Pinterest 和 Dribbble。我把这三个在一起,然后一直放在上面,如果我我要找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一下点开三个,我可以马上去,就是这三个网站里面搜同一个关键词,就是感觉信息也会更对。加上他将这个网址的分类,他们做了一些关于他们自己对产品的思考,比如说他那个 Archive(归档功能),就是我们每次其实浏览网页时候有焦虑,就是可能每个人的痛点会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浏览器常年不关闭,然后有就是几十上百个 Tab(标签页)在上面。

Cali:对,基本上已经无法(保持)可读性了。

Rather:对,然后就是这天打开一个文章来不及看,就一直待在这里,认为你以后的某个时间点会看,其实都没看过,但是他一直在这得占着这个资源,然后阿,他会说每就是默认是七天,它自动帮你阿凯掉那个网站,就是将这个对抗熵增这件事情就是他他做的很绝,他会帮你自动 Archive 掉那些,就是你其实是不看,就是自己自动帮你断舍离。

Cali:对,这刀切的。

Rather:就做的很有趣,然后你去找的时候,他也有类似的就是“这是你 Archive 过的网站”,当我想到说“我有这个东西没看”,但是我自主的再去找这个东西来说,我可能我会把它看完,就他对这些里面的思考也很有趣,然后又做他现在他们很喜欢推的那个什么白板功能(Easel)那个功能,它可以 Clip(截取)一个可以动态的 YouTube 的那个 lofi(伴奏视频)的视频在隔壁,然后你也可以 Clip 别的在里面一起摆在中间,就是有点小的 zeroG 的感觉,它是那个一小点地方可以交互,就是它的用法好像给你看到是说你每天把一些东西可以摆上去说,”哦,我今天的工作版就在这里”,他们将一个浏览器拓展成了一种工作区,或者工作就是一种区域的概念,他我觉得他们对这些思考的话,的确是对很多使用浏览器的人来说没有想到的一些点,嗯,他们对产品是有不同的感觉。

Cali:现在感觉用 Arc 用习惯了,它是我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它也是我一种工作方式,就是我们每个人我相信都有不同的用 Arc 的方法,有些人喜欢把它放 Folder(文件夹)里面,有些人喜欢把它放 Favorites(收藏区)里面,有些人就可能 YOLO(无所畏惧的)形式的,那你全都在那个 Today(今日区)下面,然后让他几天后自动的去清掉呗,对吧?就我觉得最后就看用户怎么去用它了,它的拓展性也很强,而且玩起来趣味性也很高,所以这作为一个新鲜的浏览器来说,虽然我知道有很多人试用了以后都觉得,哎,这个浏览器不就是一个这样的一个稍微改到侧边栏了嘛,有什么新奇的对吧?

Rather:但是挺痒的。

Cali:其实我用的第二大多的话,可能就是把它那个 Sidebar 给它隐藏起来。就是(会变成)一个很极简风的一个浏览器。

Rather:嗯,很沉浸式。

Cali:嗯对,非常沉浸式,然后我经常录一些小 Demo 的时候,我就喜欢学他们的那个创始人录的第一期视频一样,就单独开它一个小 Window,然后把 Sidebar 关掉,就是只留他的那个很性感的边边,然后设设置一下那个颜色变换一下,就觉得特别舒服。用这个浏览器很多地方他们都有想到,嗯,对,然后还有它的那个 Little Arc 对吧?每一次你比如说你在一个别的 App 里面打开一个网址,你在跳到那个网址之前,他会开一个小 Arc 出来,然后你自己做主,你决定是要打开(完全的打开),还是说看一下就看一下就走。因为我们经常我觉得我们现在为什么看短视频,为什么看这些东西,我们都是有个很短的这个 Attention span(聚焦时间),所以我们的这个聚焦的能力也都在下降嘛,但是就是说经常会出现你有个链接想点开,然后想快速点个收藏或者怎么样的就关掉了。就一次性的很快的这个操作,然后 Little Arc 就拿捏的很好,就有的时候包括我们工程师来讲,你要快速的去 review 一个 PR,就是看一下人家的代码,然后你稍微点一下进去,然后看完了 OK,关掉,就完全没有影响到你主(要)的那个 Arc 浏览器的那一边,完全就是(允许)你做了一个比较一次性的一个操作,然后就出去了。所以我也是觉得,的确是 Arc 在各种各样的这些地方都有做很多不同的思考。所以作为一个新的浏览器来说,我也是非常推荐,或者就是希望大家如果能有机会的话可以去试一下。嗯然后现在是 macOS only (仅限 macOS)对吧?未来可能就是他们有 iOS 版,也有这个 Windows  版,那我们到时候拭目以待。基本上我是觉得可以去尝试用一用,它不一定符合每一个人的审美或者一个用的感觉,但是我觉得你可以试一下,然后再去下一下结论。

Rather:对,有新的体验,就是有一种不一样浏览方式的,浏览网站的,就是网上冲浪的感觉,对嗯,诶我们也可以送一些这个码,我们可以这一期可以就送送十个码。

Cali:没问题,我们都可以放到这期节目的 Show Notes 里面大家可以前来这里领(拿走)。

Rather:好,那我们这一期节目就聊到这里差不多了,就非常感谢大家收听,然后期望如果拿到码的话,玩 Arc 玩的比较开心!

在此奉上20个 Arc 邀请码名额(先到先得):